-
【广州招商】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论坛助力招商引资 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论坛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民商事司法协助、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大湾区法治建设与国际接轨,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资本参与大湾区建设。 一、论坛聚焦大湾区法治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 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践(广州)基地和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协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需要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法治环境,以法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论坛强调,要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智造环境 论坛重点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高地,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创新生态。论坛提出,要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法治保障,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落户大湾区。 三、完善民商事司法协助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论坛深入讨论了粤港澳民商事司法协助体系的完善。粤港澳三地法律制度存在差异,需要健全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机制,简化司法程序,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论坛建议,要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专属司法协作平台,推动三地法律规则衔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促进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四、提升涉外司法能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论坛关注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审理质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门户,需要提高涉外司法水平,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司法的信任度。论坛指出,要加强对国际规则和港澳法律的研究,培养高素质涉外司法人才,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审判团队,为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司法支撑。 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标杆 论坛强调要及时总结推广法治服务保障大湾区的先进经验。粤港澳大湾区要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论坛提出,要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专题研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大湾区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典范。
2025-07-15
-
【广州招商】5G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广州举办产业融合盛会
2019年,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5G创新发展大会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全国首个聚焦5G全产业链的行业盛会,大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发布、联盟成立等举措,加速5G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专家代表围绕8大前沿领域展开研讨,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会背景与战略意义 在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的背景下,广州市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机遇,率先构建5G产业生态体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具备完整的通信产业链基础,拥有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研发中心。此次大会被纳入广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点项目,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轮联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G产业集群。 二、核心议程与创新成果 主论坛设置院士专家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深入分析5G标准制定、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突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5G产业经济贡献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将带动万亿级市场规模。广州市工信局现场解读《广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内建成2.5万个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重大签约项目涵盖芯片研发、智能网联等7个领域,总投资额超百亿元。 三、产业联盟与生态构建 新成立的广州市5G产业创新联盟汇聚86家成员单位,包括三大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垂直行业代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智慧灯杆联盟制定全国首个多功能杆技术标准,推动"一杆多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行论坛聚焦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广汽集团展示基于5G的远程驾驶系统,验证了毫秒级时延控制技术。 四、技术展示与场景应用 2000平方米展区呈现32项5G创新成果,华为展出毫米波基站设备,中国联通演示8K超高清视频直播。在智能制造板块,某家电企业展示柔性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40%。智慧城市展台呈现5G+AI交通调度方案,已在广州黄埔区完成试点部署。中国铁塔推出的模块化基站方案,有效降低部署成本30%。 五、区域协同与发展展望 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5G创新走廊倡议。与会专家认为,广州应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势,重点突破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会议形成《5G+工业互联网广州倡议》,明确将开展20个重点行业融合应用示范,培育5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此次大会的举办,标志着广州正式进入5G规模商用新阶段。通过构建涵盖核心技术、网络建设、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广州正加速成为全国5G创新应用示范高地,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作为承办场地,其智能化改造项目也成为5G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
2025-07-15
-
【广州招商】越南—广东投资贸易合作论坛在穗举行 共拓“一带一路”合作新机遇
2019年,深化越南—中国(广东)投资贸易合作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聚焦招商引资与双边经贸合作升级。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跨境产业链协同、农产品贸易等议题展开对话,旨在推动两地优势互补,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来自越南和广东的政府机构、商协会及企业代表300余人参会,共商合作新路径。 一、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与越南发展机遇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在论坛中重点推介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强调大湾区建设将为越南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贸易投资平台。越南代表回应称,越南正加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期待与广东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对接,共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果。双方一致认为,深化产业链合作是未来重点方向。 二、跨境贸易与农产品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论坛期间,越南方面提出扩大对广东出口水果及农、林、水海产品的倡议,广东企业积极响应,探讨建立直采渠道的可能性。越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广东庞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互补,双方同意加强质检标准互认,提升通关效率。此外,广东企业表示将组团赴越南考察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项目,推动跨境供应链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高科技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越南代表指出,该国正升级交通网络与工业园区,欢迎广东企业参与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投资。广东则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在越南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双方探讨了共建跨境物流枢纽的可能性,以降低贸易成本。论坛特别提及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认为其将成为双边合作的示范性平台。 四、机制化交流助力合作行稳致远 论坛倡议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包括定期举办经贸对接会、互设商务代表处等。广东与越南商协会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涵盖信息共享、企业服务等领域。与会者认为,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协议,两地合作将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此次论坛为越南与广东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叠加效应下,有望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共同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2025-07-15
-
【广州招商】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成立 打造仲裁服务新高地助力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在广州成立并召开首次工作会议,标志着广东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打造仲裁服务新高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联盟由广州仲裁委员会等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机构倡议发起,旨在整合区域仲裁资源,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为湾区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仲裁联盟成立背景与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成立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随着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区域商事纠纷增多,传统仲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联盟通过协同粤港澳三地仲裁规则、人才和机构资源,构建统一、高效、透明的仲裁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权威的争议解决渠道,进一步优化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实践与区域协同发展 联盟首次工作会议提出多项创新性实践:一是推动仲裁规则衔接,探索跨境仲裁协作机制;二是建立粤港澳仲裁员名册共享制度,提升仲裁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推广“互联网+仲裁”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广州仲裁委员会率先试点的“异步审理”和“跨境庭审”模式已成功解决多起国际商事纠纷,为联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三、提升国际化水平与公信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提升仲裁机构国际化能力,包括加强与国际仲裁组织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培养精通双语和涉外法律的仲裁人才。广州、深圳等地已试点与国际仲裁机构联合设立培训基地,并举办“中国仲裁周”等活动,增强中国仲裁的国际影响力。联盟还将建立仲裁员和仲裁秘书考核评价体系,确保队伍操守规范、业务精湛。 四、服务湾区建设与全球推广 联盟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仲裁服务高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方面,通过优化仲裁服务吸引更多跨国企业选择大湾区作为争议解决地;另一方面,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国仲裁经验,输出“湾区标准”。司法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联盟的成立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将为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
2025-07-15
-
【广州招商】广期所与有色金属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共推新能源金属期货与绿色金融发展
广州期货交易所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新能源金属期货研发、碳减排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此次合作是广州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旨在通过期货市场创新助力有色金属行业绿色转型,强化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聚焦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其定位与有色金属行业“双碳”目标高度契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作为行业权威组织,拥有完整的产业协调能力和专业资源。双方合作将加速新能源金属期货品种上市进程,为产业链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推动行业低碳技术应用与标准制定,构建“期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二、重点合作领域解析 1.新能源金属期货研发:双方将重点推进锂、钴、镍等与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紧密相关的期货品种设计,填补国内相关衍生品市场空白。 2.碳市场协同机制:探索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权期货与现货联动,开发碳排放核算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减排目标。 3.产业服务升级:通过联合培训、市场调研等活动,提升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优化供应链定价模式。 三、行业影响与政策协同 此次合作响应国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部署,通过期货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有色金属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亟需金融工具对冲价格波动与环保成本压力。广期所创新产品线将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现有有色金属品种形成互补,完善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体系。 四、未来展望与实施路径 双方计划建立常态化工作组,定期评估合作进展。短期内将启动稀土、硅等战略性品种的可行性研究,中长期目标包括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衍生品组合,并探索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广州市政府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广期所打造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风险管理平台。
2025-07-15
-
【广州招商】广州外贸稳中提质显活力 招商引资助力全球化布局
2019年前三季度,广州市外贸进出口额达7082.3亿元,凸显其营商环境优化与全球化竞争力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吸引国际资源集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广州国际商会等平台通过展会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贸易互联互通,巩固千年商都地位。 一、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蓬勃发展 2019年广州外贸呈现稳中提质态势,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50.2%,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8.1%,显示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表现突出,南沙自贸试验区全年跨境电商进口额占全国五分之一,白云机场口岸跨境电商业务量同比增长45%。广州海关推出的“湾区一港通”等便利化措施,压缩整体通关时间超30%,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二、国际经贸合作深化平台载体作用凸显 广州国际商会会员企业突破6000家,与60余国200多家机构建立合作,牵头筹办海丝博览会等国际级活动。捷克贸易促进机构与广州企业达成航空设备、精密机床等技术合作项目,香港贸发局联合广州国际商会筹备“潮流展”,推动100家香港品牌借助广州枢纽拓展内地市场。广交会、从都国际论坛等平台全年吸引超210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参与,促成意向订单额同比增长6.8%。 三、营商环境改革成效外资吸引力增强 广州实施“外资十条”修订版,推出跨境贸易便利化18条措施,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1.43亿美元。黄埔区率先试点“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模式,项目审批时限压减60%。南沙自贸片区落地全国首例“跨境资产转让”外汇管理试点,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12亿元。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广州“合同执行”指标排名相当于全球第18位。 四、粤港澳协同发力湾区枢纽功能提升 广州与港澳共建专业服务联盟,在金融、法律等领域实现资质互认。广深港高铁开通后,穗港两地日均人员往来超10万人次,香港在穗投资企业累计达1.2万家。南沙港区新增国际航线12条,集装箱吞吐量达1676万标箱,通过“湾区一港通”模式联动珠三角9个内河码头,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
2025-07-15
-
【广州招商】广州海关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广州海关建成全国海关系统首个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等举措,有效支持进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挑战,为广东省招商引资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在玩具婴童用品、农食产品、防疫物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一、建立全国首个海关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平台 广州海关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作为海关系统内首个专业研究机构,以重点贸易国和重点商品为切入点,系统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该中心整合海关技术执法资源,构建覆盖标准研制、检测认证、风险预警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广东省进出口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研究领域涵盖机电产品、食品农产品、消费品等主要贸易品类,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产业需求。 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玩具婴婴童用品领域,广州海关主导和参与制定的ISO国际标准涉及物理机械性能、化学安全、电气安全等关键技术指标,填补了多项国际标准空白。这些标准被欧盟、东盟等主要市场采纳,有效降低了广东省玩具出口企业的合规成本。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推动建立了更符合中国产业实际的技术规范体系,帮助出口产品获得国际互认资格。 三、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食产品技术研究 针对东盟、中亚等地区不断更新的检验检疫要求,广州海关率先建立覆盖56类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数据库,发布专项研究报告23份。研究成果指导企业成功应对马来西亚棕榈油、泰国水果、哈萨克斯坦小麦等商品的准入限制,推动广东省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8%。特别在供港澳食品农产品方面,建立了全流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四、建设防疫物资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建设的"中国海关防控新冠肺炎专题信息平台",整合了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疫物资技术法规,实现动态更新和智能匹配。平台累计为广东省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超过2000次,帮助358家企业获得CE、FDA等国际认证。检测能力覆盖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全部防疫物资品类,检测结果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互认。 五、创新企业服务机制降低外贸成本 广州海关建立"检测-认证-通关"一体化服务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检测费用减免、快速出证等便利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专家团队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年均培训企业人员超5000人次。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针对灯具、家具、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举措,帮助企业平均缩短产品准入周期40天以上。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升规则话语权 研究中心与WTO、ISO等国际组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参与21项国际规则磋商。在跨境电商、绿色贸易等新兴领域,牵头制定3项国际海关技术指南。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关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合研究机制,推动检测结果互认。这些工作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2025-07-15
-
【广州招商】广州海关关区市场采购出口激增50% 中小微企业借力新业态稳订单
在广东省外贸稳增长和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广州海关关区市场采购贸易表现亮眼。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该关区市场采购出口规模同比大幅增长50%,成为支撑区域外贸的重要力量。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为广东省稳市场、保订单提供了新动能。 一、市场采购出口规模与结构特点 广州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前7个月关区内市场采购出口货物量超400万吨,出口值接近1600亿元。其中,广州市贡献超850亿元,增速达54%,直接拉动当地外贸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从全省占比看,广州关区出口值占广东省市场采购贸易总量的99.7%,凸显其核心地位。出口商品以日用品、五金配件等小商品为主,契合中小微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贸易需求。 二、政策优势驱动业态快速发展 与一般贸易相比,市场采购贸易具有显著政策便利性:一是实行简化申报,单票报关单商品种类可从最多50项提升至上百项;二是通关效率提升,平均申报时间压缩至10分钟;三是实施增值税免征不退政策,降低企业税务成本;四是允许外贸代理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主体收汇,解决中小微企业外汇结算难题。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 三、疫情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转型需求 受全球疫情影响,广东省传统外贸渠道受阻,中小微企业亟需低成本、高效率的出口路径。市场采购贸易因其灵活性成为企业突围选择: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拼箱组柜"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广州海关推出的"异地备案"机制,允许广东省内企业在佛山、中山等地的试点市场备案后直接出口。据统计,前7个月新增备案企业超千家,其中八成以上为年出口额低于5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 四、海关创新服务支撑业态高质量发展 广州海关推出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市场采购联网信息平台,实现出口数据自动归集和风险预警;二是在佛山、广州等试点市场推行"预包装食品出口绿色通道",缩短检验时长30%以上;三是联合税务部门推行"无纸化备案",企业线上提交材料即可完成资质审核。此外,海关还针对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融合开展试点,支持企业在东莞、汕头等地建设"跨境电商+市场采购"集货中心。 五、业态发展对区域外贸的带动效应 市场采购贸易的增长为广东省外贸结构优化提供新支点:一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广州白云区、番禺区等地形成多个小商品产业集群;二是促进贸易数字化转型,超七成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对接海外订单;三是助力"一带一路"市场拓展,前7个月对东盟、中东地区出口占比提升至42%。海关分析指出,该业态已从传统"小散弱"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型,未来将进一步强化与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业态的联动发展。
2025-07-15
-
【广州招商】广州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5400亿元 逆势增长筑牢产业支柱地位
2019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社会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相关蓝皮书指出,在国内整体车市下滑背景下,广州汽车工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5400亿元,整车产销规模位居国内第二,成为拉动区域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蓝皮书显示,2018年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城市或地区中,除上海外多数产量下滑,而广州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企业竞争力,整车产销规模达到296.52万辆,仅次于上海。同期,广州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5489.89亿元,增长6.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约占全国汽车制造业产值6.8%,占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1%,持续巩固汽车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二)龙头企业引领增长动能。广州汽车产业的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本地四大整车企业的稳健表现。其中,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品牌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市场拓展,实现产量同比增长,有效对冲了整体车市下行压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产量和产值上,还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生态,为产业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三)新能源汽车加速崛起成新亮点。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8年,广汽传祺、东风启辰、广汽比亚迪和北汽乘用车等品牌已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产量达到2.82万辆,同比增长280%,增速较2017年提高221.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发展,不仅丰富了广州汽车产品矩阵,也为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成为拉动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5-07-14
-
【广州招商】广东全力支援荆州抗疫彰显责任担当 物资累计价值1.5亿筑起防疫铜墙铁壁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招商引资动员社会力量,统筹政府资源,全力支援湖北省荆州市抗击疫情。据统计,广东省向荆州市捐赠抗疫物资累计价值约1.5亿元,涵盖医疗防护、生活保障等各类物资,为荆州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以下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广东省的支援行动: 一、全方位物资支援构建防疫体系 广东省通过社会捐赠和政府调拨双渠道向荆州市输送抗疫物资。社会捐赠方面,累计完成104批次物资运送,总价值8040.66万元;政府调拨方面,涵盖65类物资,价值6936.02万元。物资类型包括医用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关键医疗设备,以及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有效缓解了荆州防疫物资紧缺问题。 二、分阶段落实物资移交确保高效对接 广东省采取分批移交机制,确保物资精准送达。首批移交荆州的物资共67类,价值1.26亿元,其中44类价值8262.98万元的物资已到位,剩余物资按计划有序运送。这种分阶段移交模式既保障了荆州应急需求,又避免了物流压力,体现了科学统筹能力。 三、医疗力量与物资支援双线并进 除物资支援外,广东省先后派出6批次共568名医护人员驰援荆州,与当地医疗团队共同开展救治工作。医疗队携带的便携式CT机、核酸检测仪等设备显著提升了荆州重症救治能力,形成了“人力+物资”的全方位支援格局。 四、强化政治担当践行对口支援使命 广东省将支援荆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24小时协调机制,确保援荆工作高效推进。通过建立“广东—荆州”直通物流通道,实现物资48小时内直达抗疫一线,充分展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广东省的支援行动不仅为荆州疫情防控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通过系统化、可持续的援助模式,为全国对口支援机制提供了重要范例。这场跨越千里的驰援,彰显了广东省的社会责任感和制度优势,也为后续区域协同抗疫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